您好,欢迎来到 黄道婆
用户中心

最近浏览的商品

全部浏览历史
首页> 商品行情> 文章内容

看这个村如何用非遗织带技艺编织乡村文化新图景

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小荡村文脉绵长、底蕴深厚。作为奉贤区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项目的织带技艺,正是小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。织带不仅是实用物品,更是承载着乡村历史与文化的艺术珍品。

织带技艺是一门复杂而精细的手工艺术。编织时需要根据不同色彩需求,准备相应颜色的线材。传统织带长约1至3米,宽约2至10厘米,使用棉线、土蚕丝、土制棉纱线等丝线编制而成。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材编织出不同的花纹,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。

小荡村民间织带手艺人李永仙,一边将指腹灵活穿行于丝线之间,一边将织带工艺的发展演变娓娓道来。织带技艺起源于宋末元初黄道婆的纺织术,随着纺织术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,织布和织带也在千家万户中普及。

织造过程中,编织者使用简单的“织带架”或自制简易装置进行操作。织带时,一端固定于房屋内外任何可以固定的地方,另一端系在编织者腰部。调整距离直至绷紧经线后,便可开始编织。

编织者通过向上提拉综板形成开口,在开口内从右至左织入纬线并抽紧,然后向下提拉综板形成另一个开口,重复此步骤完成织造。

织带技艺不仅仅是一种手艺,更是小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们记录着农村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,是村民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。

小荡村积极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,通过村史馆展示不同年代、不同时期的劳动工具、生活用品、家居陈设等实物,并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。其中包括一台完好保存的布满岁月痕迹的织布机,厚重的机身静默诉说着曾经的生活痕迹与技艺传承。

未来,四团镇将继续守好农村农耕文化,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,育好乡村文明新风尚,让村民身有所栖,心有所系。

发售日期:2025-09-18

上一篇: 没有符合条件的文章

下一篇: 42项劳动防护用品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 覆盖8大防护领域

商品行情 更多>
信息公开
资源共享
产业链赋能
合作共赢

电话/传真

025-58263561

客服邮箱

kefu@hdpchina.com

业务合作 袁总

18994002128

黄道婆管家APP下载

黄道婆交易APP下载

黄道婆纺院

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江苏鸿博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备案号:苏ICP备18034533号-4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苏B2-20180364